河南省中工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枢纽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阶段任务,也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十五五”时期,国内外发展形势如何变化?河南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河南又应如何因地制宜谋划重点任务,以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从国际环境看,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全球经济提高速度持续放缓,公共债务率继续攀升,通胀下降速度将快于预期(IMF,2023),全球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拖累经济稳步的增长,中美博弈进入深水区,“去中国化”形势更趋严峻,俄乌冲突加剧引发各国对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全球“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回归。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呈现复苏态势,国际贸易增长有所恢复,有利于我国企业发挥优势,拓展国际市场。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良好,变成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影响力和全球治理话语权慢慢地加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持续深化合作共赢,为共建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从国内大势看,压力与动力同在。一方面,总量问题与结构矛盾并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国内投资提高面临制约,居民就业增收难度较大,消费能力和意愿不够强,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行业冷热不均,一些传统企业未来的发展面临较多困难挑战,“人口数量红利”减弱,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少子化挑战加剧,城镇化“加速期”逐渐步入尾声,城乡融合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具备良好支撑基础和许多有利条件以推进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巨大,产业新领域新赛道、短板领域、薄弱环节的投资还有很大空间,宏观组合政策加力提效,“两重”、“两新”工作等重大举措正在快速推进,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其他逆周期调节政策仍有足够空间。
从省内发展看,经济多方面回升,未来发展可期。一方面,经济提高速度持续回升,但回升基础有待稳固,产业体系亟需转型,消费市场潜力需要挖掘。投资、消费、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向好,但市场需求不足、预期偏弱等制约因素任旧存在,能源、原材料等传统重工业面临转型压力,新兴起的产业亟待培育,“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仍偏低,消费复苏仍没有到达预期,增速在六个经济大省中处于末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潜能巨大,爆发点多,经济提高速度有望恢复高于全国中等水准的态势,展现光明前景。2021年,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十大发展的策略,其中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位列十大战略之首,培育稳定增长新动能;制定《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确立全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制定《河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2023—2025年)》,弥补产业效能低和竞争力弱的短板;通过综合交通枢纽带动航空、高铁、临港等特色产业和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奠定河南经济稳步的增长持续向好的微观基础。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了市场经济体制、新质生产力、全面创新、宏观经济治理、城乡发展、对外开放、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的改革工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战略和规划司两次进行了“十五五”研究课题征集,研究主要聚焦我们国家的经济走势、科技革命、数字化的经济、产业新赛道等重大宏观问题以及医药卫生、职业教育、城乡建设、环境污染等专业领域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结合《决定》、国家发改委“十五五”研究课题公告以及有关政策文件,我国“十五五”时期发展重点最重要的包含以下10个方面。
一是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以创新为牵引实现发展模式升级,加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氢能等未来产业布局,通过产业创新推动经济结构更迭,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重大产业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夯实微观基础,以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藩篱,强化根本保障。
二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重点在于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大方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化转型方面,着力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完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布局,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高端产业和高的附加价值环节流动;智能化转型方面,运用数字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全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壮大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新技术扩大应用;绿色化转型方面,发展节水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促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
三是消费与投资并重,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消费领域,要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降低老百姓的预防性储蓄倾向。投资领域,一种原因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公共服务领域投资补短板;另一方面是加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投资,带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和城乡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四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所有的领域全面发力、多点突破。
五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等新增长点,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健康发展。加大引资力度,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六是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进户籍相关制度改革,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管理,加快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高效流通。优化城市布局,加快探索“收缩型城市”新发展模式。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鼓励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尤其是长租房市场发展。全方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七是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强化科学技术和改革双轮驱动,协同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和农村制度创新。
八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
九是积极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加快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养老体系,把稳就业尤其是稳定青年群体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培育和释放“人口质量红利”。
十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各方面改革举措相互耦合,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完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化水平,制定生育支持政策,加强城乡社会救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河南省地处中原,具有便捷联系东中西、顺畅沟通南北方的区位优势,同时,河南也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文化大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河南的发展对中部乃至全国的发展格局都具有深远影响。“十五五”时期,河南应在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持续扩大内需、融入重大战略、统筹改革开放、实现绿色转型、加快城乡融合、强化资源保障等方面发力,努力构建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新合力。
一是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六新”突破,深化“五链”耦合,健全“7+28+N”产业链群推进体系,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制造强省。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打造一批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开辟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突破一批“杀手锏”核心技术,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深化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形成以新产业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三是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提升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核心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加快构建以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中试基地等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大力实施中原英才计划,稳步推进顶尖人才突破、领军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倍增行动等“八项行动”,打造重要人才中心。
一是以新型消费为方向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落实好国家促进新型消费的政策措施,锚定Z世代、老龄人群等重点人群需求,培育壮大新文娱、新餐饮、新社会服务、国货“潮品”、体育赛事、智能家居、老龄用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持续完善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政策,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慧零售、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新型消费向农村延伸。
二是以新型基础设施和短板领域为抓手扩大有效投资。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聚焦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适度超前完善提升先进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发展高效融合基础设施,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布局。加强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投资。抓好产业设备更新和民生领域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快补齐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供给缺口。
一是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协同打造中原—长三角、珠三角经济走廊,创新跨省域对接合作机制,推动沿线城市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积极融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
二是推动省际毗邻区域融合发展。与山东、安徽、湖北等“左邻右舍”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政策、项目、机制联动,破除资源要素跨地区跨领域流动障碍,汇聚周边优势资源,集聚技术、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建立跨省城市政府间联席会议制度和市级会商机制,探索 “反向飞地”“反向孵化器”等产业发展新模式,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合作园区,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
三是加快落实郑州都市圈战略。推进基础设施一体联通,构建郑许、郑开、郑焦、郑新、郑洛城际铁路通道,实现都市圈各中心城区之间1小时通达。共促协同创新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强化都市圈内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都市圈内人才自由流动。构建现代产业协作体系,探索“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孵化+产业化”等合作模式,推动都市圈产业专业化分工,着力建设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示范项目。
一是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2.0版建设,进一步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开放能级,创建郑州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优化提升全省口岸布局。依托高能级开放平台,对标CPTPP、DEPA、RCE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跨境电商、移动支付等数字服务领域以及国际金融、会计、法律、咨询、国际商事调解等中介服务领域创新发展。
二是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壮大外贸主体,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数字贸易、服务贸易。依托自贸试验区、开发区、中外产业合作园区等产业平台,以“7+28+N”重点产业集群、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等为重点,加大外资招引力度。在巩固提升“空中丝绸之路”、中欧班列的基础上,鼓励企业“走出去”,深化在资源开发与深加工、绿色能源、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等领域合作。
一是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工业领域,推动全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城乡建设领域,积极推行绿色建筑,扎实做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交通运输领域,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运输结构持续优化;公共机构领域,有序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加快实施供暖、空调、配电、照明、电梯等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改造。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助力河南省“7+28+N”重点产业链群绿色低碳转型。全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鼓励企业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大力引进节能环保设备。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清洁生产设备和技术。培育优化绿色产业集群,可以选择某些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领域,如新能源、环保科技等,培育绿色产业集群。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体化推进丹江口库区示范样板以及美丽城市等各项美丽细胞建设。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控制,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推进水环境改善,组织开展黑臭水体消除、工业园区水污染源头治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行动。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治理,严格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督管理,加强地下水水质目标管理,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一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布局方面,推动以郑州都市圈为核心、县城和重点乡镇为支撑的城乡空间融合。产业协作方面,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抓手,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人口分布方面,依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素配置方面,深化许昌城乡融合试验区改革探索,以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为切入点,加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新产业新业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编制和美乡村建设导则,出台村庄分类建设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巩固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等四项要求。
07 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努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增强粮食储备能力。强力推进粮食储备项目建设,依托河南粮油储运加工郑州物流枢纽项目,在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布局粮食产购储加销于一体的“1+4”粮食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推动粮食产业发展,聚焦建链补链强链、产业优化升级及发展效益,以“中原农谷”为龙头,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形成“研究-开发-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圈。
二是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完善新能源省级统筹机制,实行“项目库+年度开发方案”管理模式。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一批整县、整市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光伏+”基地。依托“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网络,稳固拓展能源资源领域互联互通,凝聚能源发展共识,共同维护国内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坚持自主创新,短期内,撬动能源应用技术创新,解决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应用的燃眉之急;长期内,强化能源基础通用技术创新,疏通制约关键核心技术长远发展的堵点。
“十五五”时期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更是我省挺起中部“脊梁”的新起点,我省需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持续扩大内需、融入重大战略、统筹改革开放、实现绿色转型、加快城乡融合、强化资源保障,以更明确的思路、更清晰的导向、更有效的政策、更有力的举措谋划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